/
在自由中活出自己的圣召

發佈日期:2024/03/04
  • 分享至:

青年角落 03

在自由中活出自己的圣召


AdobeStock_329904175-scaled.jpeg


圣召之路是一条解放和辨别个人自由的道路。


『爱仍然可以解决自由的问题;相爱的人,将无往而不胜』是美国诗人兼记者华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的诗作,最近出现在我的餐桌上,让我思考圣召中的自由幅度。


如果说自由的概念确实经常被误解,而且简单地被理解为『做我喜欢的事』,那么当我们认真思考时,我们就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自由与圣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不能分开,而且只有当它们走在一起时才有价值。事实上,正如教宗方济各警醒说:『除非人类能承认和重视自己在知识、意志、自由和责任方面的独特能力,否则不能要求他们对世界负责。』(《愿祢受赞颂》通谕第一百一十八条)


由于圣召不是我们生活中『额外』或『附加』的东西,所以在一生的圣召辨别道路上,我们可以活出真正的自由。我们自由地选择活出圆满的自已,因此,在回应我们是什么和我们想成为什么时,我们的自由(借着选择)得以实现。


以爱情关系为例,情况也是一样。爱的各种要求促使我们奔跑并克服自满。 我们自由地选择以我们所爱的人为目标而生活,并为他们的幸福牺牲我们的奇思妙想——这就是我们感受到自己真正幸福的地方。


因此,圣召辨别之路呈现为一条解脱和辨别个人自由的道路,因为『人类享有的自由能够促使他们运用其智慧获得正向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还能够引发新的罪恶和痛苦。』(《愿祢受赞颂》通谕第七十九条)

不负责任地行使自由会令人窒息,并成为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负担。事实上,只凭自私的心态去行动,『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将会导致个人主义的恶性循环,使自己在短时间内陷入深深的孤寂。另一方面,在这过程中,我们会摧毁和歼灭我们周围的所有人和物。毕竟,与一个只看重自己意志的人交往,意义何在?


以负责任的态度来思考自由,就是打开那通往终生体验自由的大门。为此,我们需要有勇气去理解和区分什么是突发奇想和什么是使命;什么是自私和什么是礼物。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这种辨别本来就不是单凭个人能力可以做到的!


要获得真正的自由,我们必须摆脱一些束缚。首先是自给自足的束缚。每当我们相信自己可以独自了解并选择最好的,我们就会屈服于『无意识、实时需要和一己私利等盲目权势。』(《愿祢受赞颂》通谕第一百零五条)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和思考必须与其他人一样,但意味着我们要负责任地看待自己的生命,寻觅同行者,以帮助我们看得更远,并看清自己。


当我们完全信任某人时,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盲目追随他;但当我们在做出自己的反思和人生决定时,我们应该认真考虑那个人跟我们说过的一切。如果不打破这种束缚,我们就永远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我们只会处于(……)真正的孤寂!


另一个必须打破的束缚就是我们对损失的看法。每一天,几乎每时每刻,我们都必须做出选择:我们几点起床? 我们要穿什么? 我们要吃什么? 我们要怎么走?我们要到哪里去?在一切的事情上,我们都需要做出选择。选择有时来得轻而易举,有时举步维艰。


当我们行使自由来做出选择时,总会面临一种寻求原谅的感觉:『如果我选择这条路,我就对其他人关上了大门,多么大的损失啊!』这种想法会侵蚀自由!它把人类禁锢在自己要拥有一切的欲望中,使他们无法成为最好的自己。要打破这束缚,就要以喜悦的心做出选择——其原因并不是因为选择来得轻松容易,而是因为选择只会让我们获益,而不会为我们招来损失!


这让我想起了我启程前往中非共和国履行使命的情景。当时有很多人对我说, 『如果你到那里去,你就会失去一切!』 而我的回应总是:『我会找到一切!』事实上,我没失去什么,因为真正的关系得以维持和巩固,工作环境有所改变,而且,我活过。我圆满了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赢得了一切!这来得容易吗? 当谈到要活出真正的自己时,会否有人期待一切都轻而易举?!如果我们想完全自由地活出我们的圣召,这是我们必须摆脱的另一枷锁。


容易的出路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再一次,随风而行的诱惑并不是通向自由的道路。它排除了活出圣召的可能性。敢于走正道的人,绝对不会有轻松的任务摆在面前,但是(……)只有那些幻想着能够独自完成任务的人,才是没可能完成这使命。


在圣召陪伴中我们享有自由,这是基于人类能够真正地生活。要相信这一点,就要满怀希望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不会因困难和环境因素而冲昏头脑。


即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迈出了糟糕的一步,也不意味着会失去一切!相反,一切都是旅程的一部分,因为『人类可以克服自己,重新择善重生,超越强加给他们的任何限制。他们能够诚实地审视自己,表达他们的悲伤,并走上通往真正自由的新道路。』(《愿祢受赞颂》通谕第一百零五条)这是确信无疑的,我们因而获得鼓励走上自己的道路,敞开大门,让自己以一种解放的方式看待他人。




 
瀏覽次數:455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