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您有沒有聽說過金繼(Kintsugi)這門日本古老的藝術? 金繼是用生漆和金、銀或鉑粉末對破損的陶瓷器物進行補缺。這門手藝不僅沒有試圖掩蓋殘缺,而損壞部份經貴金屬修復后甚至顯得光亮耀眼。金繼的哲理在于將破損和修復視為器物經歷的一部份,而并非將破損掩藏。
我們現代人深受“拋棄式文化”的影響,在使用補修過的東西時總會感到困窘,故此,在使用這些物品時,我們會盡量掩蓋經補修的地方。反觀金繼,它正要強調疤痕能為補修過的物品增添價值和美感;這樣,透過精心修繕,曾遭破損的對象可以獲得新的生命。
基督徒的靈修有助加深我們對這概念的認識,并將之實踐到我們的個人生活中。事實上,我們的生命絕非“完美”,當中我們游走于破碎與完整之間、跌倒與復原之間。這經驗是我們在信仰中、人際關系中、道德生活中、以及在面對我們的癮癖和負面感覺時所能體會到的。傷口往往被視為象征失敗所帶來的羞愧、是被掩藏的對象。反過來看,基督徒的靈修則強調,憑借我們在修復內在或人際關系中的“裂縫”時所取得的謙卑經驗,新而深刻的生命可由此展開。這新生命充滿著慈悲之美、寬恕之美、和好之美;簡而言之,就是新開始之美。
破碎的陶瓷
在圣經中,以破碎陶瓷這個強而有力的圖像描繪出人的形象。天主以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借著罪,人類扭曲了天主的尊嚴,破壞了與天主所訂立的盟約。然而,天主并沒有將我們遺棄在破碎中。就這經驗,耶肋米亞先知這樣說:“我便下到陶工家里,見他正在輪盤上工作。陶工用泥做的器皿,若在他手中壞了,他便再做,或另做成一個器皿,全隨陶工的意思去做。于是上主的話傳給我說: ‘ 以色列家,我豈不能像這陶工一樣對待你們?──上主的斷語──以色列家! 看,你們在我手中,就像泥土在陶工手中一樣’。” (耶 18:1-6)
借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天主“補修”了破碎的人類。正因為我們的罪性和破碎,耶穌無條件地付出了無限的愛,讓我們獲得新生命。耶穌的心也有傷口:祂的愛被拒絕了,祂的肋膀被剌透而流出了血和水,表現出祂完全的給予與寬恕。耶穌的愛超越了我們的罪惡而打敗了死亡的勢力;因此祂的復活使自己的創傷轉變成不可磨滅光榮的印記。
有趣的是,根據若望福音,主復活當天,為了讓驚愕的宗徒門認出自己,復活的基督向他們展示了自己的釘痕。同樣,在耶穌圣心被剌的畫像中,教會也目睹一個受刺傷的心;這象征耶穌的圣愛,祂從不離棄罪人。天主沒有遮掩祂的傷口,因為這是愛的標記:“因祂受了創傷,我們便得了痊愈”(依 53:5)。耶穌的傷口綻放榮耀光芒;不管我們迷失有多深,總有能力驅使我們與衪和好,最后重拾天主愛子愛女的尊嚴。
補贖,補修
根據教會傳統,耶穌圣心的敬禮重要的因素是為了耶穌被刺透的心作補贖。 作補贖的英文是 【reparation】,這詞語有兩層意義:a) 彌補一人犯下的過錯;b) 補修破碎的東西。
a) 彌補
做補贖的第一層意義是指為做克己和小犧牲,以賠補我們的罪過和人類的罪過。然而,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做補贖并不是為“賺取”救恩,因為救恩早已由耶穌借著祂的死亡和復活賜給我們:祂已經為我們的罪過付出代價。誠然,我們感恩能獲得救恩,做補贖是要讓我們能與基督的祭獻相融合,因基督繼續不斷地為人類的罪過而受苦。這種補贖并不是出于自虐或過度內疚,而是出于對耶穌的愛和感激之情。我們要緊記,借著一些小犧牲和補贖,將“自己”連同我們無盡的需求放下,這是開放自已去接受天主恩典的好方法。圣保祿曾這樣說:“你們要努力成就你們得救的事 ”(斐 2:12)。換言之,他要跟我們說,救恩從來不是一份理所當然地賜給我們的禮物。
b) 補修
作為基督的跟隨者,我們知道我們被派遣到世界去是要補修當中的破碎和療愈它的傷口;正如圣方濟各也曾寫道:“天主,使我作你和平的工具,在有仇恨的地方,讓我播種仁愛;在有殘害的地方,讓我播種寬恕;在有猜疑的地方,讓我播種信任;在有絕望的地方,讓我播種希望;在有黑暗的地方,讓我播種光明;在有憂苦的地方,讓我播種喜樂”。 我確信您也常常體會到,別人的一些愛心行動確實有助補修我們破碎的心、家庭和團體。過去,我們也曾獲得寬恕、獲得達致和好的途徑、獲得拯救以脫離孤獨或仇恨的地方,這些自身的經驗,可成為我們無價的資源,為“補修”這破碎世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樣,我們自己的傷痕也會變得如閃亮黃金般貴重。
將您自己交托予陶工的手中
要成為天主愛的工具去補修這破碎的世界,需要具備一個必要條件,這條件也隱含在上述耶肋米亞先知的話語中,那就是我們需要將自己交托予天上陶工的手中。只有那位我們完全信賴的天主才可轉化我們破碎的生命,將我們生命歷程中的碎片塑造成閃耀亮麗的藝術品,世界也因此可變成一個更美麗的地方。我們信賴天主的大能,讓祂為我們陶造新的生命,并將我們生命中的碎片一一黏合,為此,我們向天父祈禱:
“阿爸天父,你是陶工,
我們是泥土,我們都是你手中的作品,
塑我們,塑我們和造我們成為禰圣子耶穌的肖像,
天父,愿我們在禰內合而為一,
如祂在禰內和禰在祂內,
榮耀歸于禰,直到永遠,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