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舍離:行動性的靈修(2019)

發佈日期:2020/12/17
  • 分享至:

1. 斷舍離是什么?


2016年一部由夏帆主演的根據漫畫改編的日本電視連續劇《我的家里空無一物》在中國的日劇迷中頗受好評,在豆瓣獲得了8.3分的評分。這是一部關于什么的電視劇呢?豆瓣上的影片簡介是這樣的:“灑滿陽光的公寓內空空蕩蕩,短發女孩麻衣躺在整潔的地板上,享受片刻輕松時光。相比于其他人間的擁擠不堪,麻衣的房間四壁空空,就像剛剛搬家時的樣子。事實上她有極其偏執的整理欲望。麻衣尤其喜歡空空蕩蕩的房子,所以日常總會抓緊一切機會收拾與整理。對她來說,不需要的東西就要果斷扔掉,她將‘斷舍離’發揮到極致,甚至達到變態的地步。盡管有時被家人制止,麻衣依然鍥而不舍地扔東西,無論珍貴與否,有沒有特殊的意義,一旦無用只有被淘汰的命運。看似偏執,不過從麻衣身上或許也能學到一些收拾整理之道……”

看完這樣一部探討“斷舍離”的電視劇,我不禁問自己: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斷舍離”?根據Wikipedia的解釋,舍離即“斷絕不需要的東西;去多余的事物;脫對物品的執著”,由日本人山下英子提出,是2010年度日本的流行語。


2. 斷舍離與可持續性


然而,我認為真正的“斷舍離”并不僅僅是不斷地扔掉家里的東西這么簡單而已。

在微博、嗶哩嗶哩這些社交網絡興起后,很快出現了一批所謂的Influencer、KOL (Key Opinion Leader) 即中文語境中的網絡意見領袖、網紅。網紅這個市場營銷概念已經被使用到了極致,生活在國內,每天打開微博、嗶哩嗶哩,就能看到博主們向你推薦當季各個廠商最新推出的化妝品、包、衣服、家電,網紅們教你如何生活。你有沒有問過自己:你真的需要這么多東西才能過好自己的生活嗎?在國外,已經有很多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在國外的社交網絡上,除了活躍著這些推廣商品的網紅博主,也出現了一批反對消費主義、提倡極簡生活、零浪費生活的網紅博主們。

“零浪費”不是指沒有任何垃圾,而是在生活中盡量避免一些不必要垃圾的產生。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正從我做起,把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物盡其用,實現生活垃圾處理的無害、減量、回收再利用。在中國,網絡購物的方便快捷程度遠遠勝于國外,可能也由于這個原因,極簡生活的概念并未開始流行,但是也已經有人開始行動,中國已經有了首家致力于倡導零浪費生活的社會企業 The Bulk House。 The Bulk House的創始人余元就是這樣一位實踐者,她創造了三個月產生兩罐小玻璃瓶垃圾的奇跡,令許多人贊嘆。余元曾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她辭職放棄了還算不錯的薪水,和她的男友Joe用實際行動踐行垃圾減量、分類處理的生活。三個月的時間里,余元產生的生活垃圾,只有小小的兩個玻璃罐那么多。這兩個玻璃罐中的垃圾有桶裝水的塑封膠帶、用過的膏藥、藥片盒、玻璃瓶上的廣告標貼、還有快遞包裝袋、商品袋、零食袋等。兩個人、三個月,產生了兩罐500ml的垃圾,這聽上去令人不可思議,但余元有一套屬于自己的垃圾減量方法。余元說:“我發現,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有意識購買、使用和處理自己的東西,比如買東西時盡可能買一些可以反復使用或者純天然材質的,這樣可以自然降解。我還會更多地考慮買二手物品,以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出門吃飯,余元會帶上自己的便當盒和餐具;去菜市場買菜,她會用自己的布袋代替塑料袋;平時常用的牙膏、沐浴液,她會用無添加的原料親手去做,做出來的東西可以降解,不會產生垃圾。余元說,“零浪費生活提倡6R原則,即Refuse,Reduce,Reuse,Repair,Recycle,Rot(拒絕、減少、重復使用、維修保養、回收、分解),其實,這是鼓勵大家少回收,少產生垃圾,從源頭做到垃圾減量,而不只是依賴回收。”


3. 斷舍離與社會正義


圣方濟各亞西西(Saint Francis of Assisi)是動物、商人、天主教教會運動以及自然環境的守護圣人,是教會里著名的苦行僧,教宗的圣號方濟各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圣人。這位圣人可以說是世人在極簡主義生活方面的榜樣。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在當今這個物質已經極大豐富的時代,人們往往只記得資本主義為我們帶來的不斷膨脹的物質欲望,而資本主義的為人類社會帶來的極大負面影響被當作房間里的大象,人們對它視而不見。William I. Robinson 在《全球資本主義論》一書中認為,資本主義這種制度孕育了技術的動力機制,帶來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資本主義隨之也產生了兩極分化和社會危機。首先,全球資本主義面臨著難以克服的積累過剩的危機。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工人們生產的商品和服務多于他們工資的購買力;其次,兩極分化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本性,而全球化則加速了世界范圍內社會兩極分化的進程。近年來,大多數國家參與到全球消費市場而使成為國際化消費者的人數大幅增加,但是貧困人口和近乎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也一直在增長,全球范圍內的富裕階層與貧困階層之間的差距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不斷擴大,全球最富人群與最窮人群收入差距呈指數式增長。全球化帶來財富增長,但這些財富卻集中在超級巨富手里,富裕階層的很多人享受著全球資本主義的實惠,而世界上絕大部分人遠遠落在他們后面。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差距正以現代人類前所未有的速度變成巨大鴻溝,這是新的全球性的社會分裂。

反觀圣潔貧窮的圣方濟各的一生,造就他豐盛生命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對“貧窮”與“和平”的堅持,這是他從圣經,尤其是耶穌的教導得來的體會。圣方濟各曾對他的同伴們說:“一旦我們擁有什么,就需要武器保護它們和我們自己,這是為什么會有許多爭吵、戰禍及法律訴訟的原因。這些事,使我們失去了造物主之愛,也使得鄰舍反目成仇。對我們這小群人而言,我們已完全溶入‘不擁有世上任何短暫物質’的生活中。造物主已呼召我們,過著貧窮和一無所有的生活,為要施行拯救的計劃。為我們與世界立約:我們給世界一個好榜樣,世界供應我們所需。讓我們堅持這圣潔的貧窮,這是一條窄路,卻是通向完全與永恒之福的保障。”圣方濟各與其同伴,除了外出講道、作工、乞討、照顧貧病外,其它的時間,就是在曠野自然中靜思、默想、祈禱及親近造物之主。他常有數周,甚至長達40晝夜的獨處、禁食生活,在這樣的時間里,他必然由周遭自然環境中,體會到人與生物及人與造物者的親密關系。他不只是愛有生命之物,對無生命的萬有,也看到他們內在所貫穿的永恒生命,更體會到自己與他們之間的依存關系。他在每一樣受造物中,在每一種自然脈動里,法蘭西斯都看到原創者的形像與祝福,他沒有現代環保運動的“回收”、“減廢”、及“環保”觀念,但他卻完全融入生命、無生命的永恒之中。

 

結論:四旬期、斷舍離與你的生活

電影《時間規劃局》為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個未來世界:所有人成長到25歲后便不再變老,你能夠活多久取決于你賺了多少“時間”。那是一個用“時間”來作為貨幣的世界。你工作賺“時間”,買東西花“時間”,當你手臂上的“時間”清零時,你會立刻死去。世界被劃為不同的“時區”,貧民窟里的人命以“天”計算,中產可能以“年”計算,而富豪以“百年”計算。窮人的一頓午餐是30分鐘、咖啡4分鐘、坐一次大巴2小時。他們不停賺錢,不停花錢,每天都被死亡威脅著,很多人走著走著,就在路上突然倒下。每次看到有人倒下,我都會想:“都這樣了,還愿意買咖啡喝?”在這部電影里,你要用“命”來消費、購買任何一個物件,在這樣的世界里,你會怎樣看待你的“時間”呢?如果同樣是“一小時”,你會拿去買件衣服?還是看一小時書、陪家人一小時、或干自己喜歡的事呢?時間是有限的,而我們的生活不止是消費。斷舍離可以幫我們看清生活中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不必得到的。齋戒、慈善、祈禱的四旬期精神都可以在斷舍離中體現出來,圣方濟各就是我們完美的榜樣。

面對消費主義席卷而來,我們到底該如何自處?對于在本文開頭我提出的問題,可能最好的答案是:謹慎地擁有,珍惜地使用,勇敢地舍棄。




 
瀏覽次數:542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