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我會存在這世界上』 Malala(2018)

發佈日期:2020/12/17
  • 分享至:

『為何我會存在這世界上?』

使命感是去明白生命和信仰的關鍵


我們現正生活在一個『液態社會』,一段在許多層面都充斥著很多不確定事物的時期:經濟、文化、道德,甚至有關存在…簡而言之,要意識到我們生命的目的,與指引我們選擇和行動的原則,並不容易。


許多人說,這一代人,想要一個舒適的生活,但生命沒有基本肯定時,完全是不容易了:没有它们,縱使每天找到動力去起床,或找到力量去面對一天的學習或工作,也會變得極其痛苦困難。


雖有這些不確定的事物,有些人看來比其他人有著優勢,去活出有意義的生命。為甚麼呢?他們有何秘訣這樣有活力呢?我最近有機會向一些年青人,講述馬拉拉 (Malala Yousafzai)的故事,當聽完後,他們中有些人想到一些答案。


一九九七年,馬拉拉生於巴基斯坦,她有兩個弟弟。從小,馬拉拉就開始對知識有一份渴望。二零零七年,當馬拉拉十歲時,在她居住的省份,她的家庭和團體,發生了急速的變化。恐怖分子塔利班組織,開始控制那裡,並禁止女孩上學,所有關於文化的活動也被禁。二零零九年初,當她只有十一歲時,馬拉拉開始為在塔利班管治下的生活,和有關她渴望上學的願望,寫網路日誌。她的聲音變得壯大,往後幾年,她和爸爸因著要女孩子得到具質素教育的決心,被整個巴基斯坦所認識。二零一二年十月九日早上,十五歲的馬拉拉坐在巴士上,從學校回家。塔利班兩名成員截停巴士。一名年青的塔利班問:『誰是馬拉拉?』並向她的頭部開了三槍。馬拉拉嚴重受傷,但最後得以生存。雖然她需要做多個手術,但她的腦部並沒有嚴重受創。被槍擊後,她用了長時間去康復,並最終回到學校,結果讓全世界都流露出對馬拉拉的支持,從此,她開始周遊列國,宣揚女性的受教育權。二零一三年七月十二日,當她十六歲生日時,馬拉拉到訪紐約,並在聯合國總部發言。二零一四年,馬拉拉被提名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年僅十七歲的她,成為了最年輕獲此殊榮的人。當領獎時,馬拉拉重申:『這獎項並不只為她。更是為那些想接受教育,但被遺忘的兒童。它是為那些想得到和平,但活在恐懼中的兒童。它是為那些想改變,但無發言權的兒童。我想告訴全世界,他們應該為自己的權利、為那些得不到公平待遇的孩子勇敢站出來,不要等待任何人,希望在自己身上。這個獎項獻給那些在強權下無聲的孩子們,他們的聲音要被更多人聽到。』


馬拉拉的故事,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她對宣揚女性受教育權這使命的承諾,這份承諾幫助她不只集中在她個人的問題上,也不被無能為力的感覺所癱瘓。她的使命感讓她變得有所不同。


下個月教會最終將舉行萬眾期待,為年青人的全球主教會議,主題為:『年青人,信仰與聖召辨別。』有趣的是,事實上,十月也是傳教月。像往常一樣,教宗方濟各為普世傳教節撰寫了一份文告,今年的主題為『讓我們偕同青年人,將福音帶給每一個人。』

在那份文告中,教宗方濟各的第一個要強調的重點,正正是馬拉拉的故事要證實的:『人生就是一份使命』。教宗方濟各解釋:『每位男士和女士,就是一份使命;那就是我們在這世界上生存的原因。被吸引和被派遣,是我們的心感受到愛的內在力量的兩個行動,特別是當我們還是年青的時候,這兩個行動為我們的未來提供成功前景,也為我們的生命帶來方向。要活出喜樂,我們對這世界的責任是一大挑戰。我們存在這世界,不是我們的選擇這事實,使我們意識到,應有一位,在我們之前,就已存在,是祂造就了我們。我們每一位,都被召叫,去反省這事實:『在這世界上,我就是一個使命;那就是為何我在這世上的原因。』』


我們的生命是寶貴和有意義的,正正是因為我們有著一個使命。我們的時間是如此重要,是因為它必須用來滿全我們的使命。我們表面上的失敗並不代表一切,是因為我們的使命,大於我們自己,並圍繞著我們的生命。我們從來都不會獨自面對痛苦,和生命中的困難,因為那個給予我們生命和使命的『祂』,當我們嘗試去滿全使命和生命時,將永遠不會放棄我們。耶穌知道我們處於困境,因為祂的生命也是一個使命,這使命顯示給我們主的真正面貌,並因此救贖了我們…祂為滿全這使命,而交付出祂的性命!


在我們複雜的社會,我們仍需要希望自己和世界有更好將來,並願意付出他們的能力,為建設它的年青人。這會使我們的生命變得有意義。這是我們的聖召。


當我們準備全球主教會議,和傳教月時,就讓馬拉拉和教宗方濟各的使命感,活在我們的心中。正如馬拉拉所說的:『改變世界,不嫌晚,也永遠不會嫌太年輕。』




 
瀏覽次數:579

回最頂